更糟的是,全队三分球命中率只有31.3%,比对手动辄40%的水平差了一大截。
球员们其实早就发现问题了。
赵睿赛后说大实话:“咱们联赛强度和世界杯根本没法比,人家防守一上来,我们连球都不会传了。”这话直接戳中了中国篮球的软肋。
CBA看着热闹,可外援把持球权,国内球员关键时刻根本练不出硬本事。
再加上裁判水平跟不上国际标准,世界杯上中国队场均比对手多犯规,关键时刻吃哑巴亏。
这些积攒多年的老毛病,哪是换个教练就能解决的?
杜锋虽然下课了,但他带出来的班底还在。
周琦后来在CBA又跟杜锋合作,带着广东队打进半决赛,虽然没拿冠军,但能看出师徒间的默契。
2024年周琦转会北京队时,专门给杜锋打电话解释,可见两人关系不一般。
这些细节说明,教练和球员之间的信任,有时候比战术板上的套路更重要。
可惜世界杯那会儿,篮协急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,把这种需要时间积累的东西给生生打断了。
现在回头看,那次换帅就像急着给病人换药方,结果病没治好反而加重了。
乔帅带来的欧洲理念固然先进,但中国球员从小接受的篮球教育、联赛培养模式,和欧洲压根不是一套体系。
就像让吃惯米饭的人突然改吃牛排,肠胃肯定受不了。
杜锋的“三后卫”战术虽然被诟病,但好歹是根据中国球员特点设计的,在亚洲赛场还能顶用。
可到了世界杯要跟欧美强队硬碰硬,光靠小快灵确实不够看。
这场世界杯惨败暴露的问题,早就不止在教练层面。
咱们的青训体系还在吃老本,体校选材的老路子早就跟不上时代。
看看人家日本队,能在世界杯打赢芬兰、佛得角这些欧美非球队,靠的就是把球员往美国、澳洲送。
咱们的年轻球员呢?
除了周琦去NBA晃过两年,其他人连出国闯荡的机会都少得可怜。
篮协说要搞“双国家队”,结果人才储备还是捉襟见肘,连个靠谱的得分点都找不出来。
裁判问题也是个死结。
世界杯44个裁判里没一个中国人,这说明咱们的裁判水平压根没得到国际认可。
国内联赛里那些争议判罚,到了国际赛场全变成自己的绊脚石。
再加上FIBA规则和NBA不一样,很多球员连最基本的走步、犯规都搞不清楚,这哪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?
如今中国男篮已经连续两届无缘奥运会,新上任的郭士强指导肩上的担子不轻。
他既要收拾前任留下的烂摊子,又得想办法带出能打硬仗的队伍。
好在亚预赛赢蒙古、日本算是开了个好头,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。
球迷们现在最怕的,就是篮协又搞急功近利那套,今天学欧洲明天学美国,最后把自己特点都弄丢了。
说到底,中国篮球需要的不是某个救世主教练,而是踏踏实实的系统改革。
从青训到联赛,从裁判培养到国际交流,每个环节都得跟上现代篮球的节奏。
杜锋当年能带出敢打敢拼的年轻队伍,靠的不是什么神奇战术,而是日复一日的磨合与信任。
现在周琦这些老将还在坚持,徐杰、崔永熙这些新人正在冒头,只要耐得住寂寞,中国男篮总有翻身的那天。
各位看官觉得呢?
中国篮球这盘棋到底该怎么下?
是继续请外教还是给本土教练更多时间?
咱们评论区见真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